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栏目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

学校发展规划

Basic situ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2021-2025)事业发展规划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2021-2025)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办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强质量,重点突破创一流,服务地方做贡献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家、湖北省、随州市“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十”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学校抢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提出1-2年走出困境,3-5年良性发展,6年以后跨入全省特色高职院校行列的“随职梦”三步走战略目标,坚持传承、跨越、创新、开放四大发展理念,实施发展规划龙头工程、招生攻坚生命工程、教育教学中心工程、服务体系保障工程、党的建设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以创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大力加


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夯实内涵和发展基础,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以党的建设为方向引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学校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统揽全局、把关定向作用,引领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加强,学校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党建引领凝聚人心。党委旗帜鲜明讲政治、讲团结、讲实绩、讲规矩,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校向纵深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全校党建和教育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引领带动育人资源统筹整合,构建了“大党建育人”新格局。

党建基础夯实过硬。精心组织“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党纪法规“五进五融五建”和作风建设,擦亮“五个红心”党支部建设品牌。从校内提拔2名中层干部担任党委班子成员,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2017年、2018年、2020年先后开展三批中层干部轮岗调整和提拔任用,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激发和提升全校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5年来发展教工党员24名、学生党员126名。党委班子成员先后近20次率队赴结对共建村开展精准扶贫,直接提供帮扶资金共计50余万元,出色地完成了精准帮扶任务。

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各级党组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经历2016年省委巡视,全面完成各项巡视整改工作任务,得到省委巡视组高度评价。严格落实高校监察体制改革精神,选优配强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以质量建设为立校之本,内涵建设基础得到夯实

参与全省高职创新行动计划,完成14个任务和13个项目建设,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等教育教学项目30余项。积极探索具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行业和社会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25本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及学习指导书。建立精品课程的认定与淘汰机制,建成40门网络课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面修订校院两级 “十三五”规划20个,完善40多个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2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师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等次和数量逐年刷新,国家级和省级均实现一等奖突破。全面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诊改全面铺开,投入100余万元打造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平台。坚持规范招生和办学,多途径扩大招生渠道,完善招生制度,创新招生模式。尤其是2019年医学院组建以来,在校生持续保持在1万人以上。

3.以人才强校为核心战略,教书育人水平显著提高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五年来共引进青年教师170人,其中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教师26人。完善职称结构,理顺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学校成立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45人通过中级职称评审。各专业建立1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选拔校级专业带头人30人、骨干教师60人、“双师”素质教师120人。

提升科研服务水平。教师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组织“企业行”活动,为湖北齐星等企业和单位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完成与行业企业横向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

4.以专业建设为重要抓手,服务地方能力逐步增强

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 等区域战略布局,结合随州“三城”“四基地”建设,建设专用汽车制造与服务特色专业群、建筑特色专业群、旅游特色专业群、护理特色专业群、学前教育特色专业群,开设临床医学、学前教育、统计与会计核算等专业51个。建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康复治疗技术4个省级特色专业;联合随州市科协及武汉理工大学成功申报1个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工作站;申报成功老年照护、特种焊接技术、财务数字化应用等8个1+X证书制度试点;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7432人次;2016年至2020年社会培训人数达到11955人,社会服务人数达到13300人;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服务随州贡献度报告(2002-2017)》,为服务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5.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发展动力,办学活力日益彰显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涵盖了党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差旅管理、考勤请假管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健全并不断优化年度履职尽责目标考核机制,先后三次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科学确定工作目标,建立目标任务三级考核体系,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强化结果运用。出台《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制定4个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6.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社会综合评价日趋向好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齐辅导员。5年来,共发放学生各类奖助学金22473人次2890余万元。学校协助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578人次1788万元,组织学生勤工俭学1110人次获取报酬256.7万元,1080名学生通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五年学生总体就业率约为91.9%,协议就业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本市就业率为18.6%。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案例频现各类媒体,多年来实践总结出的“五心”学生工作法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2017年获得全市考核“双优胜单位”,2018年获得全市考核“双优胜单位”、市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和市直单位党建工作“优胜单位”,2019年继续获得同样荣誉,2020年获得全市考核“双优胜单位”、市直单位党建工作“优胜单位”、市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档案管理工作获批为省一级单位。

7.以资源整合为办学支撑,学校良性发展局面已然实现

基本解决巨额债务。5年来,先后争取市城投公司向学校提前预支新老校区土地出让款2300万元、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土地收储金3343万元、市财政局列支政府债券资金3272万元、专项资金1388万元,市财政每年增加学校预算400万元以上,中央和省专项转移支付6690万元。共计化解和偿还了近8000万元高息债务,学校外债清零。从2016年开始实行新的绩效分配办法,按月发放教职工工资、按时上缴公积金和医保。全校工资福利支出由2014年的2816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6000万元,教师收入实现翻番。民办时期引进教师身份、教职工集资建房款等历史问题全部解决。

办学环境不断刷新。5年共争取市级财政资金24336万元、省教育厅质量建设奖补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新建校门、刷黑道路、修缮楼群、增设安保技防、更新路灯、消防整改、医学院建设、学术报告厅改造、校园网5G建设和学生公寓空调安装等各类建设项目40 个。引进资金600多万元,改善食堂环境条件和公寓生活服务设施,建成后勤服务一卡通系统。随州市体育馆项目列入市发改委2020年政府债券资金建设项目,现已动工兴建。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的全面领导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要求。只有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达成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使命,引领学校事业蓬勃发展。

2.坚持践行初心使命

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坚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坚持提升贡献力

学校坚持传承、跨越、创新、开放四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极大地改善了办学环境,多维度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坚持以贡献求价值,有所为才能有所位,自觉融入“神韵随州”发展大局,服务能力和贡献度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建设和发展随州的技术技能人才摇篮。

4.坚持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为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制定并面向社会公布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逐步修订和完善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确保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与爱同行,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建立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价值观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关爱师生,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师生关切,积极营造一个温暖的随职大家庭。打通晋升通道,拓展发展平台,改善成长成才条件,注入发展创新动能,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学生竞赛频频获奖,就业率屡创新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内涵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在国家和省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有待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色打造和品牌建设还任重道远。

2.人才支撑有待全面强化。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还不牢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和人才发展机制还不够通畅,在全省和行业内有影响的名师和专业带头人较少,服务发展的能力尤其是技术开发服务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教学、服务队伍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教授治学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学、便捷、智能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十”时期发展形势

(一)面临新机遇

1.国家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大改革和重要决策,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制造强国战略人才需求加大迎来新契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形式,面对全国产业格局重塑这一新的战略契机,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3.省级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指明新方向

为贯彻“职教20条”,湖北省出台了省级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一批引领改革、对接产业、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省内领先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引领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给我校实现“三步走”随职梦跻身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带来难得机遇,同时也是我校确立“十四五”发展定位的重要参考,成为全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4.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

2020年12月,随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随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随州将主动承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联动发展新局面,全力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坚持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四轮驱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突破发展、高成长性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将随州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具有竞争力的风机名城。随州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科学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作为随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面临新挑战

1.高质量发展资源投入不足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家提出“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要求地方政府及主办单位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虽然湖北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统筹加大了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但是面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学校仍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资源投入不足的挑战,存在着办学经费与资源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困扰。

2.高水平发展师资队伍不优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学校涌现了一批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服务成效突出的教师。但是,制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因素还客观存在,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重视不够,培养名师缺乏投入,培养途径单一,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研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由于地域原因,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难,面临着人才队伍稳定的困难。

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高的挑战

迈入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新精神,学校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近些年学校选拨任用的干部较多,学校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还需要全面提高,管理效能需要大幅提升。

4.高层次需求服务能力不强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州市委市政府对学校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的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贡献的期盼前所未有。虽然学校重视服务能力建设,但是,技术服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深度不够,横向企业委托技术服务层级不高,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乡村建设和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贡献度有待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有关要求,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省域高水平院校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对接“双高计划”,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接“提质培优”项目,全面提升学校特色品牌;对接“随州产业”,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内涵建设逐步夯实,校园功能日趋完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方针,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质量意识,多维度培育现代质量文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发展战略

  ——明确一个目标: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省级 “双高”职业院校。

  ——把握两个重点:把握好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两个重点。

  ——突出三个对接:对接“双高计划”,全面提升强质量;对接“提质培优”,重点突破创一流;对接“随州产业”,服务地方作贡献。

  ——打造四个随职:特色随职、创新随职、文化随职、幸福随职。

  ——擦亮五个红心品牌:红心向党、红心育人、红心执教、红心立业、红心建家。

  ——实施六大改革攻坚工程:党建引领保障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校园基础建设和文化浸润工程。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立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创新,系统推进“三个对接”、“六大工程”,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新局面,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和辐射动能提升。用五年时间,把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省级“双高”职业院校。

  (四)主要目标

1.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擦亮五个红心党建品牌,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持续向好。

2.办学规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25年,高职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0人左右。

3.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育幼、养老、大健康、家政等相关的新专业。建设1-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4-5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到2025年,学校专业保持在50个左右,对接地方产业布局专业,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4.校企合作和实践条件建设。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每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1个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随州市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开设校企合作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制度试点,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10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5.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协议就业率达到60%,本市就业率超过18%。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达到300人次。

6.师资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总量达到450人左右。其中,校内教师稳定在420人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不少于120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110名以上。到2025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聘请3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力争在专业领军人物引进方面有所突破,引进或培养3名专业领军人物。培育1个国家级标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1-2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1个省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校企共建6个校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1个省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7.科技服务。2025 年,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较大突破:省部级及以上课题50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1项;与行业企业横向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 300 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项;出版专著、教材50部;社会培训达到20000人次/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及其他证书考评服务达5000人次/年

8.信息化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加强IT治理,形成全校网信事业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格局。加强应用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建设,构建师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校园数字环境。结合“双高计划”建设要求,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学校数据中心,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建设数字平台,实行“一站式”服务。建成资源丰富、便捷有效的校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3-6个校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门省级标准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校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个省级、5个校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9.办学条件。校园的各项设施逐步提档升级,满足教学、科研、实训、生活等各项功能的需要。推进随州市体育馆建设如期到位,进一步完善校园功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早日落地,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办学基本条件。逐步完善校园功能,打造校园学习园区,建设整洁、优美、舒适的校园。

  10.民生待遇。绩效分配制度不断完善,教职工收入逐步增长,收入水平与市州高职学校办学层次相适应。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努力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与具体举措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把“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措施概括为“六大工程”。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坚持不懈优化政治生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系列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实基础,改进作风,持续抓好“基层党建提升年”、“支部建设规范年”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建设省级“双高”职业院校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1.着眼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认真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取得实效。推动党员干部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持续抓好党内教育培训。依托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体验、异地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党务干部、新党员培训,开展党员对党绝对忠诚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做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表率,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2.着眼建设一支过硬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建设

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标准。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按照“为工作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拔原则,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工作要求,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严格干部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抓党建的主体责任要求,强化监督责任,建立干部监督台账,及时掌握干部情况,实现监督体系全覆盖;加强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3.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全面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心打造“五个红心”党支部品牌。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夯实基层工作。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做好党员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党员需求,做好服务党员工作。从关爱党员干部入手,建立学校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明细台账,重要的节假日从党建经费中安排资金开展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慰问活动,竭力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坚定不移走党指引的群团发展道路。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坚持以党建引领群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确保群团工作形成合力。

  (二)实施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着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依托高水平专业群,提升专业整体水平。以“提质培优” 项目为突破口,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系统推进内涵建设,推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

1.坚持质量立校

对接“双高计划”,全面提升强质量。以省级、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带动学校所有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全面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入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积极开展学校内部、利益相关方和第三方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双主体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大力推进“三教”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发布年度质量报告、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报告、服务社会贡献度报告等。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联合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持续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双元”育人;推行书证融合,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推行人工智能与教学方式融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适应产业智能化发展需要;推行技能与文化融合,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提升与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融合,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职工比武进基地、劳模故事进课堂等培育载体,营造崇尚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双元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两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对接“提质培优”项目,重点突破创一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建设校级一流课程30门、优质课程30-40门、特色课程40-50门;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校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标准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建设校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6门、省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门;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考证与教学的有效对接;把技能大赛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做到技能大赛的考评与日常教学评价相结合;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做到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瞄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的建设力度,建设校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3个、省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1个,建设校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个、省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个,建设校级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0个、省级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0个。鼓励教师自编或与行业、企业合编工学结合教材,对优秀教材提供优先出版和使用支持。建设校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省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新形态一体化校本教材20部,力争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

4.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改革,解放思想,继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真正形成专业与产业一体,教学与生产融通的职教模式。以随州香菇学院建设为引领,推动其它专业产业学院建设。争取每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6个融实习实训管理、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于一体的校外工作站、2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对接“随州产业”,服务地方作贡献。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对接支柱产业,广泛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证书培训、专业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积极参与随州市理论宣讲、科技普及、科研服务、文体旅游、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各专业要继续拓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重点专业要引进或联系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为随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承诺,严格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和“四个引路人”为要求,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按照《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师德标兵及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每年开展师德考核,定期开展师德先进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批校级师德标兵,培养1-2名省级师德先进个人。

2.培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探索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1个国家级标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学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年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积极拓宽教学名师人才引进渠道,重点引进专业领军人物等高层次高水平人才3人。

4.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

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责任制,实施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带动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选拔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建立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配套的制度规范,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机制。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辅导员培训、辅导员沙龙、辅导员大赛的形式,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努力建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系统梳理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体系;规范各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职能,做到依法依规办事。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学校各工作岗位的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手册,细化对各单位、各岗位的管理。

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严格各层次的考核。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工作考核,将民主管理和各单位、各岗位的考核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与诊断改进机制,形成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报告。

2.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两级管理体制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专家治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综合管理制度改革,管理权限下移,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预算经费与管理改革,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扩大选人视野,大力拓宽选人渠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明确任期目标,加强届中、届满时对完成任期目标情况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中层干部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根据“三定”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级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制定并逐步完善新的职称评聘制度。

完善教师等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不能胜任教学或工作的不能享受相应岗位的绩效待遇,鼓励转岗、进修或流动。 

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优化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重点岗位及教学一线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五)实施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科研与社会服务对学校内涵建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科技与社会服务的市场针对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1.开展校本研究与教学研究。着力开展服务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培育、服务能力提升、文化引领、人才强校、校园建设与保障等相关的课题研究,推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报质量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报的办刊特色。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打造精品学报。

2.开展区域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人文研究。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紧贴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科研攻关。重点开展“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研究,提升学校软实力,力争使学校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智库,力争每年有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

3.加强重大项目持续攻关。依托科研团队,关注国家和地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申报课题,力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所突破。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资助与管理,在人员、经费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强重大项目成果的推介与宣传。加强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实行课题研究过程管控,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4.强化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作为社会培训及服务窗口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地为随州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十四五”期间社会培训及服务达到20000万人次/年。按照“提质培优”项目要求,“十四五”期间,与随州龙头企业联合建立职业培训基地1--3个,建设网络优质课程2—5门,实现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600人。建成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升管理水平和鉴定层次,提供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及其他证书考评服务达到5000人次/年,进一步提高鉴定工作质量。

(六)实施校园基础建设和文化浸润工程,着力完善办学支撑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校园基础工程建设,提升校园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师生成长成才的美好家园。

1.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教学设施。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学校服务功能。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平台,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以服务教学和服务师生为宗旨,细化后勤服务管理,继续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调整经营项目,优化经营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智慧后勤项目建设,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

  2.努力构建境界高雅、底蕴深厚、和谐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新工程”。一是理念文化新工程。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办学理念,进一步凝炼办学精神,明确办学目标,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师德文化建设,培育和营造良好的治学氛围。二是环境文化新工程。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将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等元素融入校园景观,不断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位。建设特色鲜明的楼场馆文化,努力打造朴素与雅致交融、统一与个性呼应的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规划与建设学校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及宣传橱窗的作用,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张扬学生个性,打造和谐、温馨、健康的寝室文化。三是实践文化新工程。推动“校园文化社团化”,打造精品社团。推动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与创新社团建设,实现学生的思政素质、文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素质的全面提升。开展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和以“创建文明校园、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宿舍”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校园。夯实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获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2项。做实志愿者服务活动,组建10支左右的社会实践小分队,组织好“乡村振兴”和“红色基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四是网络文化新工程。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利用校园官网、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加强网络引导的正面建设和网络道德建设,形成维护网络文明的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让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政治保障

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能力,提高执行党的十九大系列精神的自觉性。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建的民主化进程和组织工作创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党委执政能力建设,切实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群团组织的作用,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二)政策保障

依据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和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学校深化改革创新,支持学校的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资源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随州市对学校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学校办学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财政拨款补助,确保实现每年稳步增加;筑牢招生生命线,确保学生规模持续稳定;全面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承接相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力争年增幅达到400万元;积极争取随州市体育馆和随州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的政府债券资金按期到位,择机争取新的政府债券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债券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及学校大型建设项目资金由市财政统筹支持;加快推进学校校园存量土地和原师范校区19号地块的招拍挂进程,并争取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监督保障

以清廉随职建设为抓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督保障执行、促进事业发展作用,为学校“十四五”目标顺利完成提供坚强保障。

进一步加强政治监督,层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健全责任传导体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抓重点领域监督工作,严格执纪执法,让党员干部敬畏党纪国法,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科学配置权力,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深入开展党纪法规“五进五融五建”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文化,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纠四风、树新风、优作风”,激励保护干部干事创业。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促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六、组织与实施

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部署下实施,同时制定《学校“十四五”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并加强对实施进度调控和实施过程跟踪分析,确保规划科学有序实施。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划要求,组织制定《“十四五”党建工作规划》、《“十四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十四五”课程建设规划》、《“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四五”学生工作发展规划》、《“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发展建设规划》、《“十四五”校园建设规划》、《“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教学业务单位(单位名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专项建设规划,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并根据职责分工组织落实与实施。

规划起草办公室负责汇总《学校“十四五”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完成情况,并定期组织验收检查,以年度指标完成数量与质量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之一,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如期实现。